冷亲密:互联网环境下的情感与交际困境

冷亲密:互联网环境下的情感与交际困境
Nolen标签不是用来框定,而是用来理解。如果你正在网络交友,思考着如何回复对方,不妨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将为你撕开当代互联网上情感的皇帝新衣。
情感资本主义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交往方式被颠覆,情感生活逐渐被理性与逻辑所覆盖——人们总遵循着类似交易的经济关系来看待情感,爱情被异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商品。
网络上的相识是通过一种“自由”挑选的意识来产生的,通过交友软件认识的朋友已经通过理性去进行过一次筛选,人们往往会像挑选理财产品一般评估网络对方的“潜力股价值”,从而将互联网上的情感放到了一种类似市场一样的结构之中,人们追求的是效率,将自我物化,女性被要求保持神秘感,男性则被规训先撩者贱,实则是将人降格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投入市场中相互竞争。
当“亲密”需要策略,“心动”需要计算,真正的爱情是否还存在?
自我标签化
人类的大脑本身就擅长贴标签来总结复杂的信息例如(性格与能力),这种简化虽然能降低认知负担,但也可能忽略个体行为的多样性。更何况在网上的交互中,人们的自我介绍总是会趋向标签化,语言的局限性与如互联网去具象化的特点不允许也不可能将完整的自我展现在网络之上,在这种抽象描述自己的过程中势必会将理想型人格的惯例个性词语应用(贴标签)到自己身上,反而会造成描述上的单一性、标准化和物化。更讽刺的是这种描述的目的往往是人们希望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在这种标签化的自我呈现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标准化与重复,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
当然,就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标签化是几乎必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恐惧或者控诉这种趋势,而是应该接受它,带着它生活,思考是这样的标签是怎样在我们身上形成的,它对我们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认识到标签只是表征我们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完整的人。
理性vs感性
“当互联网上标签横行,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流?”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当真诚成为稀缺品。或许我们需要重建一种有温度的清醒——既不被工具的理性的吞噬,也不退回极致浪漫主义的幻梦,或许真如书中所说:“真正的亲密,或许适于放下计算器的那一刻。”